讲座纪要 | 医方与神祇:宋代笔记中的托梦疗疾故事-凯发k8官方

来源:历史学院发布时间:2023-12-25 03:32:51访问量:15

20231221日,应南京大学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教授闵凡祥之邀,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云逸老师访问南京大学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并于当晚为南京大学40余名师生做题为医方与神祇:宋代笔记中的托梦疗疾故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闵凡祥教授主持。

 


首先,周云逸老师感谢了南京大学和闵凡祥教授的邀请,随后讲解本次讲座的主题,宋代笔记中的托梦疗疾故事:这些故事中的神授方是一种独特的医方类型,其组方大都符合药性医理,应视为中医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可以称之为医鉴遗珍。神祇托梦疗疾故事的叙述模式在宋代出现了新变,由不叙梦境、缺少情节转向宗教梦境故事与民间验方融于一体,从而具有传医与传教的双重功能。之前的研究中,研究宋代笔记托梦故事的成果不多,对托梦疗疾故事,更是缺乏研究。周云逸老师提到,本次演讲旨在阐明宋代笔记托梦疗疾故事的医药学价值及其与民间信仰之关系。



本次演讲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宋以前神祇托梦疗疾故事的特点,周云逸老师列举东汉至北宋前涉及神祇托梦疗疾故事的古籍,指出宋代之前的神祇托梦疗疾故事,大都药物不明,组方不载,即使有组方亦多为单方且不乏错误。直到宋代,神祇托梦授方成为此类故事的主流,且其中所载医方大都为真实可信的药物组方。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医药学介入民间信仰的程度决定。书中的验方并非神明所授,而是由于医药学的发展和民间信仰的沟通,人们在平日中所传的验方被书写笔记的人有意识地收录。



第二部分,周云逸老师以南宋洪迈《夷坚志》为中心,讲解宋代笔记托梦授方故事。周云逸老师挑选了《夷坚志》中所述的六个药方,这些药方的解释都符合药性医理,并被收录进后世的医书。老师借此说明,古人辑录医方时的良知,使历代笔记所载的医方,具有了一定的品质保证。当然,这些听闻或辑录而来的医方,古代学者并非都能一一验证,有时纵有良知,然非专业医药学家,必然对这些医方乏于辨析,导致宋代笔记中的医方良莠杂陈,这也是必然的现象。对此,应客观辨析,细辨其药性医理,去伪存真。


第三部分为托梦授方故事对宋代医籍的影响。北宋医籍已有神祇托梦授方的记载,例如北宋时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医方来源中便有托梦故事。这说明北宋医家对此类神祇托梦授方的方剂并无偏见,而加以引用。南宋时观音信仰向医疗领域渗透,南宋医籍中记载的观音托梦授方故事尤为多,其中又多引自宋代笔记。这证明宋代医药学对于民间信仰的渗透,持包容态度。而神祇托梦授方故事进入宋代医籍,又客观上强化了这些医方疗效的神圣性。


第四部分为神祇托梦疗疾故事与宋代民间信仰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观音信仰在宋代民间传播的情况。六朝时的观世音应验集中观音疗疾故事只占极少数,而且均无具体医方记载,重点突出的是观音的疗疾法力,以吸引信众。到了宋代,观音信仰得到普遍传播,观音托梦授方故事有所增加,洪迈《夷坚志》详细记载医方的观音托梦授方故事有4则,医方皆符合药性医理,借观音以证医药的意图更为明显。其叙述的重点在于医方的组成及其神奇的疗效,从而构成宋代医药学知识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加大了观音信仰的传播力度及可信度,体现了宋代佛教以医药传教方式向民间信仰的渗透。周云逸老师还介绍了宋朝时其他的民间信仰,如张王(祠山神张渤)、关王(关羽)、孙真人(孙思邈)等。


最后,周云逸老师总结,神祇托梦疗疾故事看似荒诞,但从梦的产生机制来看,大都是对现实的改造。托梦疗疾故事中接受医方的梦者,大多数并不掌握医药学知识,其梦中获得的药物组方,是故事叙述者医学知识代入的结果,故而大都有医药学的依据。托梦疗疾故事的编撰及传播,其目的多样,或以医传教,或增加医方的神圣性,或有其他目的,这类医方值得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不应一概目之为荒诞不经的虚构。



闵凡祥教授感谢了周云逸老师带来的充满专业性的讲座,认为笔记中的托梦疗疾故事这一特殊的微观切口让我们对宋代前后的相关医疗史有了更宏观的认知,并探讨了梦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在问题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踊跃交流,周云逸老师也耐心为之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于小雅供稿)


/
网站地图